思考

A collection of 25 issues

Analysis Paralysis

英文小教室時間,今天要教的字是 analysis paralysis,analysis 是分析,paralysis 是麻痺,兩字合在一起就是「分析麻痺」,正確術語是「分析癱瘓」。Gemini AI 的定義如下: Analysis Paralysis 的中文翻譯是分析癱瘓或過度分析麻痺。這指的是因為過度分析或思考,而導致無法做出決策或採取行動,陷入一種無法進展的狀態。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複雜的決策情境中,人們可能害怕做出錯誤的決定,而不斷尋求更多資訊或權衡更多選項,最終導致拖延或無法做出決定。 這種感覺,你是否似曾相識,或常常經歷呢?

記憶

看到一篇值得分享的文章,關於我們的記憶可能是錯的。這讓我想起「曼德拉效應」,我們深信自己的記憶是對的,卻不符合歷史記載。為了辯解自己的記憶很牢靠,甚至還假設是未來人穿越到現在竄改了維基百科。當然,這並不是 100% 不可能,只是我們不懂記憶如何運作罷了。記憶是用「拼接」的,這些拼圖有些真、有些假,有些真實發生過,有些則不一定。 但知道了這個現象,能如何幫助我們呢?

Momentum

「Momentum」是一個重要的英文單字,中文常見翻譯包括「動能」「趨勢動力」「勢頭」「推進力」等,我的翻譯比較長:「是不是正處於朝一個目標前進的狀態下」。如果你有 momentum,你士氣高漲,就像球隊可以連續得分,把對手拋開。 做任何事,想完成任何目標,都需要處在 momentum 上,雖可以想成"勢頭上",但"勢頭"會誤解成在正面的事情上,momentum 是"走向",也可能是走在不好的方向上。 有人說:You’re either building momentum or losing it. (你要不在累積動能,就是在失去動能) 如果你沒有處於這種狀態,不進則退,你就等於正在失去 momentum,

AI 指令

如果我成立一份電子報,每天給一個「AI 指令」,你覺得這點子如何? 或是我把「AI 指令」變成我 YouTube 影片的一部分內容,這如何? 不然我每天在 FB 個人或粉絲團上分享一個「AI 指令」,這也不錯吧? AI 超夯,以前 Prompt 被稱為詠唱、咒文、提示詞,說什麼不會下指令就要被淘汰了,工作職位出現「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感覺超神奇、宅中帶威,不懂下指令你就落伍了。所以你很急,訂閱相關大大的電子報、YouTube、FB,看到影片中出現 prompt 你還暫停,用紙筆把指令抄下來。 本文教你一招,半秒鐘讓你學會「如何下指令」,而且永遠有效。

川普的健檢報告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的健檢報告從網路流出,說他身體健康,重要指標都正常,不像 78 歲的老人,在另一篇報導中,這名白宮醫生說:「川普總統認知和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完全適合履行總司令和國家元首的職責。」 我看到這句之後,心中浮起一個念頭:這份報告是真的嗎?還是想給世界傳達什麼訊息? 然後在社群上,很多人又開始蹭,以他的健康大作文章,我在想,如果這份報告是假的呢?那會不會很糗?

巴菲特

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 被稱之「股神」,因為他似乎能"預判"市場,雖然不是 100% 每次都猜對,但在投資市場只要有六七成的勝率就夠了。他的名言是「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在這次川普之亂的全球股災前,他又再一次的"恐懼",換了滿手現金等著"危機"入市。我在想,為何他總是對的,全世界都在哀號虧損時,就他一個人喝著可口可樂笑傲股市,看著他的臉,我有點不爽,他是真的這麼準,還是...

瓶頸

看了一本新書叫《Reset》(原文書連),是我喜歡的作者之一 Dan Heath 所著。本書的重點是優化工作流程,要提升整體效率,關鍵是找出並解決系統中的主要限制因素 (當下的瓶頸)。 由於本書比較偏向企業管理,和一人事業比較無關,我就不另寫書評。只提出一個點,我認為可以寫文探討。 假設你有一個賣甜甜圈的攤位,一名員工負責炸甜甜圈,需要 60 秒,另一名員工負責點餐,需要 90 秒。此時,你看到一個新的炸鍋,可以將油炸的時間縮短成 30 秒,這台新機器需要投資嗎?

書評《The Let Them Theory》

這是一本在北美的暢銷書,我走進每間書店都看到它在顯眼的位置,這樣的書引起我好奇,某天在圖書館"新書"區看到,逼我一週內要看完。寫得不錯,也確定會有中文版,屆時會進入「自我成長」主題的排行榜吧。 「Let Them」理論的核心理念是:讓別人做他們想做的事,不要試圖控制或改變他們。舉例來說: * 朋友沒有邀請你參加聚會?Let them,這代表他們做出的選擇,與你無關 * 同事不認同你的想法?Let them,你不需要別人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家人對你的生活方式有意見?Let them,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你仍然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二語言

當 AI 越來越進步,不管你說什麼語言,都可以秒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就算不是 100% 道地精準,至少也能 80% 去清楚表達語意,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努力去學習第二語言,畢竟學外語是一件困難又耗時的課題,我們若把時間省下來,去專研自己的專業,或學習其他東西,會不會比較好呢? 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也許手錶、眼鏡、戒指、耳機等穿戴裝置不離身,當我們口說中文,經過 AI 的翻譯,對方就能直接聽見英文、日文、俄羅斯文,然後對方也講他國的語言,我們聽到的是中文的語音。我和對方都不會第二外語,但透過 AI 和科技的幫助,我倆能彼此了解對方,進行即時的溝通。那我們還有必要學外語嗎?

反"邏輯"

If A = B, B = C Then A = C 這是邏輯第一課,但"邏輯"這個詞很容易讓我們搞混,因為他只是一個驗證"工具",不是正確事實。 上班 = 有錢 有錢 = 快樂 上班 = 快樂 就如以上,邏輯有太多漏洞,我們不能只用邏輯思考,思考 > 邏輯,邏輯只是思考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在很多地方是不對的,甚至完全相反的。 我常說一句話: 從我開始逆向思考的那天起,我的人生就開始正向發展了。 (FB 連結) 這句話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我真實的感受。 你想想喔,如果社會共識是對的,主流觀念是對的,那為什麼成功的人是少數? 我始終認為: 大部份人都知道的事 = 用途不大的資訊 少部份人才知道的事 = 價值可高可低,

Subscribe to 暢想 2025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 Larson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