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的藝術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 《致富心態》《一如既往》作者 Morgan Housel 的第三本著作《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花錢的藝術) 將在 2025 年 10 月 7 日上市,中文版應該也很快。因為我有在 follow 他,想說這書名怎麼那麼"耳熟",原來是他的 Podcast 第一集的標題 (按此收聽),因為當時是第一集,他說不知道會不會有第二集 (結果一直做到現在),所以這集內容非常充實,講到了 13 種花錢相關的點,本文我來重點節錄,我猜這本書的"基底"應該就是這集 Podcast 內容所延伸出去的,所以在實際看書前,可以先預習一下這 13 種&
書評《Superagency》(反)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又出新書了,是一本關於 AI 的書,取名 Super Agency (超級代理人),我聽完了八小時的有聲書,本文是我對本書的感想,很特別的一篇書評,特別之處在於...
書評《Tiny Experiments》 作者 Anne-Laure Le Cunff 我曾專文介紹過 (連結),是一名神經科學碩士、創業家、前 Google 員工,因為她經營個人品牌滿成功,當她出版個人第一本書後,各界對他的期望很高,包括我也是第一時間"買"來看。只不過我是用"聽"的,因為我在 Audible 有很多免費額度 (Amazon Prime 送的),我就選了這本來聽,這不是一個好選擇。第一,她的母語是法語,發音不完美,我要很專心才聽懂,她說這決定很符合書中說的「個人實驗」。第二,這本書其實沒什麼新意,很多我都知道也做到,對我個人來說,幫助不大。不過對多數人來說,書中的重要觀念還是必須知道:人生寧願做很多不同的小實驗,累積小勝利,也不要盲目的追求大目標,失去自由的把自己逼死。 本文簡單整理幾個重要觀念,
書評《Raising Calm Kids in a World of Worry》 《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在全球引起話題,「焦慮」成了孩童成長中的一個常見狀態,身為父母不可不在乎。我應該比多數父母看了更多教育書,只要有相關新書我都會看一下。畢竟我女兒也 14 歲了,從閱讀、華德福教育、社群、社團獲得的資訊,很多觀點我都知道,但只要有一點幫助都是好的。我預約了這本書來看,中文意思是「在充滿焦慮的世界中養育冷靜的孩子」。兩位作者都是 Licensed Marriage & Family Therapist (LMFT) - 認證家庭婚姻治療師,都是第一次出書,頁數不多,卻乾貨滿滿,本書雖針對 6-12 歲的兒童而寫,但其實任何年紀的孩子都適用。
書評《The Certainty Illusion》 我家圖書館新書區出現一本滿有趣的書,作者是大學教授 Timothy Caulfield,書名為《The Certainty Illusion》(確信的幻覺)。本書提醒很多我們"相信是真的"東西,都是幻覺,這些幻覺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至危害生命。他把"確信的幻覺"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科學幻覺、良善幻覺和意見幻覺。
書評《Win the Inside Game》 書名叫《Win the Inside Game》(贏得內在遊戲),「內在遊戲」就是你的內在世界,包括心態、情緒和心理韌性,本書強調建立內在力量,以實現外在目標。 在講本書之前,要先知道一個經典理論。這個理論是一個「心態框架」(mindset framework),叫做「Be, Do, Have」(成為、行動、擁有),之所以經典,被很多人引述,是因為在傳統思維中,這個順序是「Have, Do, Be」(擁有、行動、成為),以下是兩者的比較: 傳統心態: Have: 我要先有了資源,才可以去做。(例如我要先有錢,才可以去創業) Do: 我努力去做。(例如創業) Be: 然後我變成一位成功的創業家
書評《The Let Them Theory》 這是一本在北美的暢銷書,我走進每間書店都看到它在顯眼的位置,這樣的書引起我好奇,某天在圖書館"新書"區看到,逼我一週內要看完。寫得不錯,也確定會有中文版,屆時會進入「自我成長」主題的排行榜吧。 「Let Them」理論的核心理念是:讓別人做他們想做的事,不要試圖控制或改變他們。舉例來說: * 朋友沒有邀請你參加聚會?Let them,這代表他們做出的選擇,與你無關 * 同事不認同你的想法?Let them,你不需要別人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家人對你的生活方式有意見?Let them,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你仍然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書評《Digital Dharma》 《Digital Dharma》要翻譯的話,意思是「數位 (佛) 法」,作者是知名靈性書作者 Deepak Chopra,印度裔的美籍醫生和作家,擅長融合現代醫學和傳統東方智慧,出版了 40 多本關於身心靈健康、冥想、正念的書籍,此回他將 AI 結合進他的知識宇宙,教人如何利用 AI 來提升「靈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 和個人幸福。 我在圖書館新書區,看到書封立馬借走,至今已遲還一週 XD,因為這主題太棒了!人人都說 AI 會改變生命,而生命的根本在於身心靈健全發展,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什麼是「靈性智商」?對於生命中的許多大哉問,怎麼都沒人想到要問 AI 呢?直到現在,以及未來的幾年,我想「AI + 靈性」會是很大的市場。
五富之 Time Wealth (時間財富) 時間真快,來到本系列的尾聲。本章開頭先強調時間只會越來越少,你和父母、孩子、朋友、伴侶、同事和自己的相處時間只會見一次少一次,我們要珍惜與每個人的時光,不要覺得還有時間、不會太遲,no! its later than you think。 與父母的時間不多了:要珍惜 與孩子的時間很寶貴:要在他們身邊 與朋友的時間有限:要有優先順序 與伴侶的時間要有意義:不要隨便 與同事的時間很重要:找出動力 與自己的時間很多:要愛自己
五富之 Financial Wealth (金錢財富) 「金錢」和「時間」,世人最重視的資產,我決定先聊金錢。 本章一開始先講了金錢的起源和歷史,演變到今日的數位金融,作者說像是遊樂園裡的遊樂設施,每個都在吸引你花錢去玩,但我們不用每樣都玩,也不用跟別人比賽,只要顧好三本柱,確保能一直玩下去。Financial Wealth 的三本柱分別是:
五富之 Social Wealth (社交財富) 中文說「人脈就是錢脈」,英文說「Its not what you do, but who you know」,因此人際關係可說是間接的財富,本章就在講如何增加你的人際/社交財富。 社交財富來自「深厚的關係」(depth),建立在與少數珍貴的人緊密連結的基礎上。它通過「擴展人際網路」(breadth)、社群和文化而成長,最終由「努力贏得的地位」(earned status) 來穩固,這種地位是金錢買不到的。以上三個英文字,就是社交財富的三本柱。
五富之 Mental Wealth (心靈富足) 身心是一起的,所以我們第二篇來談 Mental Wealth。書中指的 Mental Wealth 並不是心理健康,而是心靈上的富足,找到人生意義,自我實現這方向。 首先,好奇心是心靈財富的基礎,是青春之泉,是我們學習和存活的原廠設定。它讓我們更快樂、健康、滿足,也因為好奇心,我們會踏上尋找生命意義的旅途。 可惜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好奇心越來越少,因為現實、忙碌、自以為了解世界的運作,加上來日漸少的無奈感,我們的心態已不像十歲時的自己,對世界、對未來、對未知的事情感到好奇和興奮。但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重新連繫那個「內在小孩」,保持對世界的好奇,重拾新鮮感和活力,累積心靈上的財富。
五富之 Physical Wealth (身體健康) 本週是「財富週」。以 Sahil Bloom 著作《The 5 Types of Wealth》(五種財富) 為主軸,每天分享一個章節,剛好五種財富。回顧一下他的五種 Wealth 分別是: 1. Time Wealth 時間財富 2. Social Wealth 社交財富 3. Mental Wealth 心智財富 4. Physical Wealth 身體財富 5. Financial Wealth 金錢財富 「人生記分板」是這五個面向的加總分數,你可以在此做免費測驗:https://www.wealthscorequiz.com/quiz/start 我相信會有中文版的,如果您想看英文版,購買連結於此。
更大的船 近期我在閱讀 Sahil Bloom 的新書《The 5 Types of Wealth》(五種富足),想以短篇的方式來一邊閱讀、一邊分享出來,除了書中的原意,再加上我自己的延伸思考。 本書應該會有中文版,因為在國外算是"大書",屆時中文版我猜會有很多創作者介紹。不過在那之前,我的作品先行,也期待歷久彌新,何時看都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