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A collection of 30 issues

記憶

看到一篇值得分享的文章,關於我們的記憶可能是錯的。這讓我想起「曼德拉效應」,我們深信自己的記憶是對的,卻不符合歷史記載。為了辯解自己的記憶很牢靠,甚至還假設是未來人穿越到現在竄改了維基百科。當然,這並不是 100% 不可能,只是我們不懂記憶如何運作罷了。記憶是用「拼接」的,這些拼圖有些真、有些假,有些真實發生過,有些則不一定。 但知道了這個現象,能如何幫助我們呢?

書評《Win the Inside Game》

書名叫《Win the Inside Game》(贏得內在遊戲),「內在遊戲」就是你的內在世界,包括心態、情緒和心理韌性,本書強調建立內在力量,以實現外在目標。 在講本書之前,要先知道一個經典理論。這個理論是一個「心態框架」(mindset framework),叫做「Be, Do, Have」(成為、行動、擁有),之所以經典,被很多人引述,是因為在傳統思維中,這個順序是「Have, Do, Be」(擁有、行動、成為),以下是兩者的比較: 傳統心態: Have: 我要先有了資源,才可以去做。(例如我要先有錢,才可以去創業) Do: 我努力去做。(例如創業) Be: 然後我變成一位成功的創業家

書評《The Let Them Theory》

這是一本在北美的暢銷書,我走進每間書店都看到它在顯眼的位置,這樣的書引起我好奇,某天在圖書館"新書"區看到,逼我一週內要看完。寫得不錯,也確定會有中文版,屆時會進入「自我成長」主題的排行榜吧。 「Let Them」理論的核心理念是:讓別人做他們想做的事,不要試圖控制或改變他們。舉例來說: * 朋友沒有邀請你參加聚會?Let them,這代表他們做出的選擇,與你無關 * 同事不認同你的想法?Let them,你不需要別人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家人對你的生活方式有意見?Let them,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你仍然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五富之 Social Wealth (社交財富)

中文說「人脈就是錢脈」,英文說「Its not what you do, but who you know」,因此人際關係可說是間接的財富,本章就在講如何增加你的人際/社交財富。 社交財富來自「深厚的關係」(depth),建立在與少數珍貴的人緊密連結的基礎上。它通過「擴展人際網路」(breadth)、社群和文化而成長,最終由「努力贏得的地位」(earned status) 來穩固,這種地位是金錢買不到的。以上三個英文字,就是社交財富的三本柱。

五富之 Mental Wealth (心靈富足)

身心是一起的,所以我們第二篇來談 Mental Wealth。書中指的 Mental Wealth 並不是心理健康,而是心靈上的富足,找到人生意義,自我實現這方向。 首先,好奇心是心靈財富的基礎,是青春之泉,是我們學習和存活的原廠設定。它讓我們更快樂、健康、滿足,也因為好奇心,我們會踏上尋找生命意義的旅途。 可惜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好奇心越來越少,因為現實、忙碌、自以為了解世界的運作,加上來日漸少的無奈感,我們的心態已不像十歲時的自己,對世界、對未來、對未知的事情感到好奇和興奮。但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重新連繫那個「內在小孩」,保持對世界的好奇,重拾新鮮感和活力,累積心靈上的財富。

魯蛇

Failure is an event, not a person. ~ Zig Ziglar 今年是蛇年,來寫關於蛇 (?) 這世上最難的事之一,就是我們很難忍住對他人的評價。我們用自己的眼睛看出去,每個人都好多缺點,我好想指點他們,告訴他們「多看點書」「好好說話」「該減肥了」「振作點,別當個魯蛇」... 我想改變別人,因為我是為他們好啊! 特別是你越親近的人,你越希望他們好,所以時常提醒他們要怎樣要怎樣,念多了,他們覺得煩,回你一句「我就是這樣啊,不然怎辦?」你聽到這句話更生氣,回說:「你要改啊,不然你怎麼會變好!」 「我為什麼要變成像你說的那樣?」 「因為那樣比較有錢、比較成功、比較 ___ 啊!」 我覺得很有道理不是嗎? 若對方"有智慧"的反問我: 「那是你覺得我不好,我並不覺得」 ... 我心中數十秒。

四種幸運

東方人怕衰,西方人也怕衰,談運氣之前,我認為要從衰講起,如果你沒有衰,沒有壞運,都可以說是很幸運。 我舉個例,移居加拿大前我們去了十天日本,自駕遊了九州。某天我沿著宮崎縣的海岸線開車,經過日南太陽花園時沒開,我出來照相,把車鑰匙暫時放在車頂上,但忘了這個動作,就開車繼續上路。開了兩分鐘吧,聽到咚隆一聲,我把車停下來看,才發現車鑰匙從車頂上掉落。我們輕描淡寫的把鑰匙拿回車上,繼續我們的行程。但我事後回想,發現自己運氣還真好,車鑰匙沒有隨著速度和風被吹下山崖,或被後車輾碎,如果是這樣,我的車就會因為沒有鑰匙而無法開,我們勢必要請道路救援之類的,事情會變得多麼麻煩和掃興。 No news is good news,我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活在好運裡」,甚至有一說我們生為台灣人,已經算是抽到 SSR 卡了 (遊戲中最高等級的卡)。平淡的生活都該想成幸運的生活,知足常樂。 OK,我知道你很貪心,這樣的幸運不夠,想要再多一點。 1978 年神經學家

Work Hard → Work Smart

你應該常看到一種句型:Work Hard vs. Work Smart 然後聽到這種講法:我們要 work smart,不要 work hard 我覺得這樣的"對比"根本不合邏輯! 因為它有個超大的盲點,就是你要先 work hard,才知道怎麼 work smart 任何事情都是一樣,沒有人天生就知道怎麼 work smart,一般人都是 work hard → work harder → work very very very hard...以後,才體悟到如何用更少的努力,得到一樣的結果,或是「事半功倍」。 那麼當你找到方法 work smart 以後,你當然就不用 work

觀眾正對著你吶喊!

情境 A:你正在看一部恐怖電影,看到主角獨自一人走去漆黑的地下室,你知道地下室有殺人魔佈下了陷阱,但主角仍一步步地往下走... 身為電視機前的觀眾,你很想對著主角大叫:「不要去地下室啊!」 情境 B:你正在看一部浪漫電影,女主角明明捨不得男主角,卻因故出發往機場,永久的離開他... 身為電視機前的觀眾,你很想對著主角大叫:「快去把她追回來,表明你想跟她在一起啊!」,你很想大力搖男主角的肩膀,跟他說女主角還愛著你,你對主角咆嘯:「快去啊!跑起來!阻止她上飛機啊!」 以上是我們常看到的電影畫面,我們身為觀眾、局外人,反而更看清事實,並做出理性的判斷。我們看主角身陷其中,會想用第三者的角度幫助他們。 Sahil Bloom 在他的新書《The 5 Types of Wealth》提出了以下的問題: 想像你是電影裡的主角,你會認為觀眾會對你吶喊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讓我們自省: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麼?

五種富足

創業家 Sahil Bloom 即將推出第一本著作,書名為《The 5 Types of Wealth》(五種富足),主張是一本設計夢想生活的革命性指南,感覺是《原子習慣》這種等級的大作,背書的名人都是大咖,甚至包括了 Tim Cook,預期會馬上登上排行榜冠軍的一本書。 預購連結和活動在此:https://www.the5typesofwealth.com/ 他的五種富足分別是: 1. Time Wealth 2. Social Wealth 3. Mental Wealth 4. Physical Wealth 5. Financial Wealth 白話的說就五個面向:時間管理、人際關係、精神健康、身體健康、和財務健康 一個富足的人生應該在這五個面向努力。 老生常談對吧?比較特別的是他為本書做了一個測驗,

Subscribe to 暢想 2025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 Larson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