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在 YouTube 輸入「大猩猩 注意力實驗」,會看到很知名的實驗影片 (連結),你要數白衣人傳球幾次,但中間會有一隻大猩猩出現,一半的人專注在看球,沒有看到大猩猩。 我第一次看影片的時候,也是不敢相信居然我也沒看到,我為什麼會錯過大猩猩? 另一個實驗也很類似:
Lollapalooza 效應 這個詞是由巴菲特合夥人、投資大師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提出的,它指的是多種心理偏誤或影響因素同時作用時,會產生巨大、非線性的結果,而當「多種力量同時往同一個方向推」時,會導致人們做出極端行為或集體行動。
答案 答案是死的,問題是活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找到答案,但世間很多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正因如此,我們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才能獲得比答案更寶貴的東西。 其實上述這句話就是本篇重點了,懂舉一反三的人就無需再看了... 好啦,寫多一點。
Labubu 你知道 Labubu 是什麼嗎?為何它會全球爆紅呢? 久聞 Labubu 的大名,這隻怪獸玩偶系列,是由設計師龍家昇所創作的人氣角色,尖牙、圓眼、大嘴,常露出瘋狂笑容,外型像怪物與動物的混合體,介於可愛與恐怖之間,並有各種造型變體,像森林系列、萬聖節版、食物系列,我最近去廣州看到的是機器人系列。 我本來不以為意,直到我常聽的 My First Million 開始討論他們,這 IP 竟創造出 4.2 億美金的銷售額,讓母公司股票直線成長,兩位主持人分析他們的成功原因如下: 1. 「醜萌」(ugly cute):專家將 Labubu 描述為「醜萌」的外觀設計,並認為這種風格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 2. 盲盒銷售:Labubu 是由中國公司 PopMart 生產。
分身 我們希望有「分身」,因為兩個目的,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別人。 1. 對自己 (的感官) 週六晚上有一個演唱會,一個好友生日會,我兩個都想去,真希望有分身。 2. 對別人 (的感官) 我去一場聚會,每個學生都想問我問題,但我一次只能回答一個,真希望有分身。
鬧鐘 你是不是有同樣經驗,鬧鐘訂早上 7 點,但你 6:50 就醒了,不管你訂幾點,你總是醒的比鬧鐘鈴要早,因為你怕“驚動”了鬧鐘,但鬧鐘的用途不正是要驚動你嗎? 對於睡眠不好的人來說,例如我,真心希望是被鬧鐘驚醒,像電視上演的那樣,睡眼惺忪的按下貪睡鍵,多睡五分鐘,也許年輕時有過,但太久了,我已忘記那種感覺。
自省 自省超重要,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特質。 會自省的人,通常會越來越好。不懂自省的人,通常都停在原地。 我常在想,為何有些人會自省,有些人不會?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不會自省的人變得會? 本文假設「一件事」,可以讓這個人"開竅"。
Life-Changer I want to change somebody's lives, just because my life was changed by somebody else. 這應該是很多人的心聲,也是為什麼這世上充滿著「生命改變者」(Life-Changer)。
在好職業以外 如果你問長輩們,他們心中最好的職業是什麼?他們可能會說醫師、律師、會計師。 如果你問青壯年,他們可能會說科技人、工程師、講師。 如果你問年輕人,他們可能會說網紅、YouTuber、創作者。 如果你問你自己,最好的工作是什麼,你的答案是?
超級個體 吾友雷蒙近期推出一堂線上課程,名為【超級個體工作術】,分享他從月薪三萬到年收千萬的實戰過程。他說我們正處於「個體崛起」的時代,而且 AI 還會加速這個現象。我會報名這堂課程,看看雷蒙如何敘述超級個體,以及他如何教導這個 know-how,如果你也想報名,可用我的優惠連結再折 300 元。 我的專屬連結:https://shifuclass.com/wendell 專屬粉絲折扣碼:wendell300 由於在課程中,雷蒙會邀請七位「超級個體」來直播對談,我就是其中一位,所以本文先讓我熱身一下,想談談我對「超級個體」的看法。
寵物禮儀 「寵物火化服務」(Pet Cremation Business) 是一個利潤率高達 90% 的「低競爭、高客單價、高需求」的傳統行業,全球寵物火化市場預估市場規模 (2024 年) 達 15~20 億美元,預估年成長率 約 6–8% (至 2030 年)。超過 90% 的寵物會選擇火化處理,每次火化平均費用為 $150–300 美元,高級/客製化火化可達 $500 美元以上。
病毒式行銷 「病毒式行銷」(Viral Marketing,下簡稱 "go viral") 可說是最迷人的行銷術語,誰不希望自己的東西能一傳十、十傳百,造成大規模的風潮,我給了 ChatGPT 三種 go viral 的方式,分別是:
免費割草 美國有一個創業家,四處幫人免費割草,條件是讓他錄製整個過程,多數人根本不在乎,因為屋主也不會露臉,有免費的服務當然好。Win-Win。 我家的草地不大,每次請人來割一次要 $25 加幣 (台幣 $550),我覺得不貴,意思是說,如果你經營「割草生意」,你也賺不了多少錢,既然如此,那何不免費,把割草的 Before & After 變成內容,放到網路上,去賺另一種錢:眼球。 這個 YouTube 頻道至今已有 289 萬訂閱,是最大的「割草頻道」,想當然,身為自媒體,他的事業遠遠不只如此。
書評《Stand the F*ck Out》 Stand Out 是突出的意思,F-word 就是加重語氣,我不太買有 F-word 的書,我覺得這些作者都太想引人注意,但這本書口碑很好,加上本書就是教大家引人注意,所以買了實體書來看。
Reframe Frame 是「框」,例如 Photo Frame 就是相片框,掛在牆上的那種,當作動詞就是上框、表框。 Re 就是「再」「重新」。 所以 Reframe 的中文意思是「重新框架」「重新詮釋」,也等於「換個角度看問題」。
人為錯誤的美學 在這一集乾貨滿滿的訪談中,我看完兩個多小時,學到很多東西,但如果只能選一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概念,我覺得是「The Beauty of Human Era」,意思是人類因犯錯而美麗,反觀 AI 因太完美,而失去了人性的 beauty。 本文分享我認為 5 個重要的點,每一個都讓我想很久...
工作自由 Friction creates freedom. (摩擦創造自由) ~ Steven Bartlett 我在聽【The Diary Of A CEO】這一集和 Simon Sinek 的對談時,兩人談到工作和自由,他們討論現代人無法真正擺脫工作,因為有網路和手機,原本這些設計用來提升人類自由的工具,反而讓我們更不自由。 我想到自己的工作型態,和年輕人朝思暮想的數位游牧,因此誕生本文。
Analysis Paralysis 英文小教室時間,今天要教的字是 analysis paralysis,analysis 是分析,paralysis 是麻痺,兩字合在一起就是「分析麻痺」,正確術語是「分析癱瘓」。Gemini AI 的定義如下: Analysis Paralysis 的中文翻譯是分析癱瘓或過度分析麻痺。這指的是因為過度分析或思考,而導致無法做出決策或採取行動,陷入一種無法進展的狀態。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複雜的決策情境中,人們可能害怕做出錯誤的決定,而不斷尋求更多資訊或權衡更多選項,最終導致拖延或無法做出決定。 這種感覺,你是否似曾相識,或常常經歷呢?
醉拳 六年級的我小時候,成龍很紅,他在電影裡打醉拳的樣子還留在我心中。如果你不知道醉拳是什麼,YouTube 上有很多可參考。 醉拳要打得好,似乎要喝很多酒 (電影上都這樣演),因為越醉、越厲害,這感覺很反邏輯,一個不清醒的人,怎看得清對手的招式,但成龍打到最後,縱使身體搖搖晃晃,卻都可以贏耶 哈哈
Narrative 這單字的意思是「敘事」。五個人遇到同一件事,可能會有五種敘述的方式,所以不同的 narrative,就是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因而產生不同的思想,然後行為,然後結果。 同一件事,平舖直述是一種 narrative,故事化是一種 narrative,情感共鳴也是一種 narrative,看敘事者的目的是什麼,就選擇哪一種來達成。
寫信 女兒目前還沒有手機,沒有 IG,她寫信給台灣同學,等了好幾個月,前陣子終於收到台灣同學的回信,她非常開心,她說她看了好幾遍,把這些信當作寶貝一樣的收藏起來。 我就問,現在這世界上,有多少比例的人還在寫信,用筆寫在紙上的這種古老通訊方式。 我搬家丟了很多東西,但有一鞋盒的東西我始終沒有丟,無論我搬家幾次,我都會一直當作寶貝一樣的收藏起來。 對,就是我之前留學加拿大時,親朋好友寫給我的信。
世界的戰場 你看過《黑白大廚》吧?聽說第二季會有外國人來參賽。 最近我在看《魔鬼的計謀 2》,他們聚集了韓國最聰明的頭腦來比賽,那如果把全亞洲、或全世界的頭腦找來比賽呢? 我也看了前天的 Google I/O 大會,他們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整合應用,只要戴上內建 AI 的眼鏡,就可以不同語言間即時翻譯。 我們把上述的幾件事整合在一起,就會發現國際競爭不僅發生在大企業,連綜藝節目這類"小事情"都可以很快變成「世界的戰場」。 我不是大企業,我也不上綜藝節目,這跟我有關嗎? 當然啊!
Simple Simplicity isn’t subtraction—it’s strategy. (簡化不是減法,是策略) 愛因斯坦把聰明分成五個等級... 1. Smart 2. Intelligent 3. Brilliant 4. Genius 5. Simple Simple (簡單) 是最高層次的聰明。
追劇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黑白大廚」愛德華·李 首度來台 聯名拉亞漢堡。(連結) 拉亞漢堡攜手名廚愛德華·李,以親民價格打造兩款「每天都能吃得到的韓式經典 Edward Lee 帶著走韓式拌飯米堡、 Edward Lee 韓式烤牛芝加哥堡」 拉亞把【黑白大廚】的亞軍愛德華李請來台灣做聯名,這一招我還真沒看過,真驚喜!我好想吃!
AI 與隱私 人說在網路上沒有隱私,你 Google 搜尋什麼,Google 就知道你需要什麼。你在 Facebook 上點了一個讚,Facebook 就知道你對什麼有興趣。當這兩家公司知道越多「關於你」,他們就會投放相關廣告給你。你的隱私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沒什麼大問題,至少對我而言,是還可以接受的範圍。 但 AI 不一樣,它會知道你的「一切」,而當它知道你的一切後,它會怎麼做,那真的就是未知數了。
Justification 這單字的意思是「合理化」,常用於「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而這每個人都會。 變是唯一的不變。人會變,人的思想、情緒、態度、邏輯、觀念、情境、立場會變,因此導致行為會變。當行為變了以後,人就會合理化自己的決定,就算這決定和自己的認知不同。Justification 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會發生,不管你是否能意識到,或承認與否。
錯覺 讀完 Seth Godin 這篇文章「錯覺不是錯誤」(連結) 有些感想,他大概意思是 AI 有時出現的是自己編造出來的 hallucination (錯覺、幻覺),而不是 error (錯誤),他認為前者比後者嚴重,所以我們要有能力判斷。 這現象很多人知道,我也想針對這件事提出另類的看法...
二思「拆解的藝術」 五年前,我寫了一篇文章叫「拆解的藝術」(連結)。我認為一個專家要有「拆解」(deconstruct) 別人作品的能力,當你有能力拆解後,就可「重建」(reconstruct) 來突破現有的作品水準,讓你的作品更上一層樓。這也是社會進步、世界前進的重大原因。 五年後,AI 開始普及,我重新思考「拆解」和「重建」的意義,我們還需要這樣的能力嗎?
記憶 看到一篇值得分享的文章,關於我們的記憶可能是錯的。這讓我想起「曼德拉效應」,我們深信自己的記憶是對的,卻不符合歷史記載。為了辯解自己的記憶很牢靠,甚至還假設是未來人穿越到現在竄改了維基百科。當然,這並不是 100% 不可能,只是我們不懂記憶如何運作罷了。記憶是用「拼接」的,這些拼圖有些真、有些假,有些真實發生過,有些則不一定。 但知道了這個現象,能如何幫助我們呢?
短電子報 很多電子報都很好,但都太長,訂 3-5 個還好,若你像我一樣訂了 100 個以上,那光是每天"消化"電子報就受不了。在電子報蓬勃發展的年代,每天信箱爆炸,很多看標題就刪,有沒有那種比較短,但看了也會有啟發的電子報,讓你願意看,可以「看完」的短電子報?本文來介紹 5 個,訂閱起來沒負擔,每封都可以看完。 對了,這也是我自己【暢想 2025】和以後【暢學宇宙】的目標之一,偶爾不要寫太長,反而會令人想看 (完)。
花錢的藝術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 《致富心態》《一如既往》作者 Morgan Housel 的第三本著作《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花錢的藝術) 將在 2025 年 10 月 7 日上市,中文版應該也很快。因為我有在 follow 他,想說這書名怎麼那麼"耳熟",原來是他的 Podcast 第一集的標題 (按此收聽),因為當時是第一集,他說不知道會不會有第二集 (結果一直做到現在),所以這集內容非常充實,講到了 13 種花錢相關的點,本文我來重點節錄,我猜這本書的"基底"應該就是這集 Podcast 內容所延伸出去的,所以在實際看書前,可以先預習一下這 13 種&
秘密 input 來源 所有成長都是從好的 input 開始,沒有好的 input 就沒有好的 output,你或許會覺得現在 AI 發達,有什麼想知道的就問 AI,不需要其他的來源,但其實這問題在 Google 年代也一樣,大家都會用 Google,搜出來的資訊大家都差不多,如果你只是要「通用知識」「罐頭資訊」,那 Google 或 ChatGPT 就可,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特別是知識相關創業者,我們光追求通用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從其他地方獲取知識。 資訊來自四面八方,本文提供 7 個 input 來源,是部落格 (網頁)、YouTube、電子報以外的資訊來源,除了可獲取不同 input 外,也是可以考慮經營的管道,因為別人的秘密 input 來源,就等於你的祕密流量來源。
書評《Superagency》(反)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又出新書了,是一本關於 AI 的書,取名 Super Agency (超級代理人),我聽完了八小時的有聲書,本文是我對本書的感想,很特別的一篇書評,特別之處在於...
Momentum 「Momentum」是一個重要的英文單字,中文常見翻譯包括「動能」「趨勢動力」「勢頭」「推進力」等,我的翻譯比較長:「是不是正處於朝一個目標前進的狀態下」。如果你有 momentum,你士氣高漲,就像球隊可以連續得分,把對手拋開。 做任何事,想完成任何目標,都需要處在 momentum 上,雖可以想成"勢頭上",但"勢頭"會誤解成在正面的事情上,momentum 是"走向",也可能是走在不好的方向上。 有人說:You’re either building momentum or losing it. (你要不在累積動能,就是在失去動能) 如果你沒有處於這種狀態,不進則退,你就等於正在失去 momentum,
AI 指令 如果我成立一份電子報,每天給一個「AI 指令」,你覺得這點子如何? 或是我把「AI 指令」變成我 YouTube 影片的一部分內容,這如何? 不然我每天在 FB 個人或粉絲團上分享一個「AI 指令」,這也不錯吧? AI 超夯,以前 Prompt 被稱為詠唱、咒文、提示詞,說什麼不會下指令就要被淘汰了,工作職位出現「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感覺超神奇、宅中帶威,不懂下指令你就落伍了。所以你很急,訂閱相關大大的電子報、YouTube、FB,看到影片中出現 prompt 你還暫停,用紙筆把指令抄下來。 本文教你一招,半秒鐘讓你學會「如何下指令」,而且永遠有效。
Cut To The Chase "Cut to the chase" 是英文的一個片語,意思是跳過前面鋪陳,直接切入重點。這個詞源自好萊塢電影,chase 就是追逐戰,觀眾最喜歡的部分,而 cut to the chase 就是剪掉前面無聊的部分,直接進入追逐場面。 當別人說 cut to the chase (有時會誤聽成 cut the chase),意思就是跳過前面鋪陳,直接切入重點。 我不是要教英文,我是要以這個詞來解釋網路上的一個現象...
川普的健檢報告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的健檢報告從網路流出,說他身體健康,重要指標都正常,不像 78 歲的老人,在另一篇報導中,這名白宮醫生說:「川普總統認知和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完全適合履行總司令和國家元首的職責。」 我看到這句之後,心中浮起一個念頭:這份報告是真的嗎?還是想給世界傳達什麼訊息? 然後在社群上,很多人又開始蹭,以他的健康大作文章,我在想,如果這份報告是假的呢?那會不會很糗?
樂高 2003 年,LEGO 瀕臨破產。 他們背負 8 億美元的債務,每天虧損 100 萬美元,門市一家家關閉。 但一次絕望中的決策,改變了一切... 如今,LEGO 的市值超過 100 億美元。 以下是他們如何完成商業史上最偉大的逆轉:
巴菲特 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 被稱之「股神」,因為他似乎能"預判"市場,雖然不是 100% 每次都猜對,但在投資市場只要有六七成的勝率就夠了。他的名言是「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在這次川普之亂的全球股災前,他又再一次的"恐懼",換了滿手現金等著"危機"入市。我在想,為何他總是對的,全世界都在哀號虧損時,就他一個人喝著可口可樂笑傲股市,看著他的臉,我有點不爽,他是真的這麼準,還是...
Just One More Sahil Bloom 在電子報提到一則 Reddit 貼文 (連結),發文者說我們打電動時會想再打一場、追劇時會想再看一集、滑 FB 時會想再看一篇,這樣的「拖延心態」其實也可以拿來增加我們的生產力。
書評《Tiny Experiments》 作者 Anne-Laure Le Cunff 我曾專文介紹過 (連結),是一名神經科學碩士、創業家、前 Google 員工,因為她經營個人品牌滿成功,當她出版個人第一本書後,各界對他的期望很高,包括我也是第一時間"買"來看。只不過我是用"聽"的,因為我在 Audible 有很多免費額度 (Amazon Prime 送的),我就選了這本來聽,這不是一個好選擇。第一,她的母語是法語,發音不完美,我要很專心才聽懂,她說這決定很符合書中說的「個人實驗」。第二,這本書其實沒什麼新意,很多我都知道也做到,對我個人來說,幫助不大。不過對多數人來說,書中的重要觀念還是必須知道:人生寧願做很多不同的小實驗,累積小勝利,也不要盲目的追求大目標,失去自由的把自己逼死。 本文簡單整理幾個重要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