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 collection of 167 issues

Latest

Labubu

你知道 Labubu 是什麼嗎?為何它會全球爆紅呢? 久聞 Labubu 的大名,這隻怪獸玩偶系列,是由設計師龍家昇所創作的人氣角色,尖牙、圓眼、大嘴,常露出瘋狂笑容,外型像怪物與動物的混合體,介於可愛與恐怖之間,並有各種造型變體,像森林系列、萬聖節版、食物系列,我最近去廣州看到的是機器人系列。 我本來不以為意,直到我常聽的 My First Million 開始討論他們,這 IP 竟創造出 4.2 億美金的銷售額,讓母公司股票直線成長,兩位主持人分析他們的成功原因如下: 1. 「醜萌」(ugly cute):專家將 Labubu 描述為「醜萌」的外觀設計,並認為這種風格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 2. 盲盒銷售:Labubu 是由中國公司 PopMart 生產。

超級個體

吾友雷蒙近期推出一堂線上課程,名為【超級個體工作術】,分享他從月薪三萬到年收千萬的實戰過程。他說我們正處於「個體崛起」的時代,而且 AI 還會加速這個現象。我會報名這堂課程,看看雷蒙如何敘述超級個體,以及他如何教導這個 know-how,如果你也想報名,可用我的優惠連結再折 300 元。 我的專屬連結:https://shifuclass.com/wendell 專屬粉絲折扣碼:wendell300 由於在課程中,雷蒙會邀請七位「超級個體」來直播對談,我就是其中一位,所以本文先讓我熱身一下,想談談我對「超級個體」的看法。

免費割草

美國有一個創業家,四處幫人免費割草,條件是讓他錄製整個過程,多數人根本不在乎,因為屋主也不會露臉,有免費的服務當然好。Win-Win。 我家的草地不大,每次請人來割一次要 $25 加幣 (台幣 $550),我覺得不貴,意思是說,如果你經營「割草生意」,你也賺不了多少錢,既然如此,那何不免費,把割草的 Before & After 變成內容,放到網路上,去賺另一種錢:眼球。 這個 YouTube 頻道至今已有 289 萬訂閱,是最大的「割草頻道」,想當然,身為自媒體,他的事業遠遠不只如此。

Analysis Paralysis

英文小教室時間,今天要教的字是 analysis paralysis,analysis 是分析,paralysis 是麻痺,兩字合在一起就是「分析麻痺」,正確術語是「分析癱瘓」。Gemini AI 的定義如下: Analysis Paralysis 的中文翻譯是分析癱瘓或過度分析麻痺。這指的是因為過度分析或思考,而導致無法做出決策或採取行動,陷入一種無法進展的狀態。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複雜的決策情境中,人們可能害怕做出錯誤的決定,而不斷尋求更多資訊或權衡更多選項,最終導致拖延或無法做出決定。 這種感覺,你是否似曾相識,或常常經歷呢?

寫信

女兒目前還沒有手機,沒有 IG,她寫信給台灣同學,等了好幾個月,前陣子終於收到台灣同學的回信,她非常開心,她說她看了好幾遍,把這些信當作寶貝一樣的收藏起來。 我就問,現在這世界上,有多少比例的人還在寫信,用筆寫在紙上的這種古老通訊方式。 我搬家丟了很多東西,但有一鞋盒的東西我始終沒有丟,無論我搬家幾次,我都會一直當作寶貝一樣的收藏起來。 對,就是我之前留學加拿大時,親朋好友寫給我的信。

世界的戰場

你看過《黑白大廚》吧?聽說第二季會有外國人來參賽。 最近我在看《魔鬼的計謀 2》,他們聚集了韓國最聰明的頭腦來比賽,那如果把全亞洲、或全世界的頭腦找來比賽呢? 我也看了前天的 Google I/O 大會,他們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整合應用,只要戴上內建 AI 的眼鏡,就可以不同語言間即時翻譯。 我們把上述的幾件事整合在一起,就會發現國際競爭不僅發生在大企業,連綜藝節目這類"小事情"都可以很快變成「世界的戰場」。 我不是大企業,我也不上綜藝節目,這跟我有關嗎? 當然啊!

AI 與隱私

人說在網路上沒有隱私,你 Google 搜尋什麼,Google 就知道你需要什麼。你在 Facebook 上點了一個讚,Facebook 就知道你對什麼有興趣。當這兩家公司知道越多「關於你」,他們就會投放相關廣告給你。你的隱私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沒什麼大問題,至少對我而言,是還可以接受的範圍。 但 AI 不一樣,它會知道你的「一切」,而當它知道你的一切後,它會怎麼做,那真的就是未知數了。

記憶

看到一篇值得分享的文章,關於我們的記憶可能是錯的。這讓我想起「曼德拉效應」,我們深信自己的記憶是對的,卻不符合歷史記載。為了辯解自己的記憶很牢靠,甚至還假設是未來人穿越到現在竄改了維基百科。當然,這並不是 100% 不可能,只是我們不懂記憶如何運作罷了。記憶是用「拼接」的,這些拼圖有些真、有些假,有些真實發生過,有些則不一定。 但知道了這個現象,能如何幫助我們呢?

短電子報

很多電子報都很好,但都太長,訂 3-5 個還好,若你像我一樣訂了 100 個以上,那光是每天"消化"電子報就受不了。在電子報蓬勃發展的年代,每天信箱爆炸,很多看標題就刪,有沒有那種比較短,但看了也會有啟發的電子報,讓你願意看,可以「看完」的短電子報?本文來介紹 5 個,訂閱起來沒負擔,每封都可以看完。 對了,這也是我自己【暢想 2025】和以後【暢學宇宙】的目標之一,偶爾不要寫太長,反而會令人想看 (完)。

花錢的藝術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

《致富心態》《一如既往》作者 Morgan Housel 的第三本著作《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花錢的藝術) 將在 2025 年 10 月 7 日上市,中文版應該也很快。因為我有在 follow 他,想說這書名怎麼那麼"耳熟",原來是他的 Podcast 第一集的標題 (按此收聽),因為當時是第一集,他說不知道會不會有第二集 (結果一直做到現在),所以這集內容非常充實,講到了 13 種花錢相關的點,本文我來重點節錄,我猜這本書的"基底"應該就是這集 Podcast 內容所延伸出去的,所以在實際看書前,可以先預習一下這 13 種&

秘密 input 來源

所有成長都是從好的 input 開始,沒有好的 input 就沒有好的 output,你或許會覺得現在 AI 發達,有什麼想知道的就問 AI,不需要其他的來源,但其實這問題在 Google 年代也一樣,大家都會用 Google,搜出來的資訊大家都差不多,如果你只是要「通用知識」「罐頭資訊」,那 Google 或 ChatGPT 就可,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特別是知識相關創業者,我們光追求通用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從其他地方獲取知識。 資訊來自四面八方,本文提供 7 個 input 來源,是部落格 (網頁)、YouTube、電子報以外的資訊來源,除了可獲取不同 input 外,也是可以考慮經營的管道,因為別人的秘密 input 來源,就等於你的祕密流量來源。

Momentum

「Momentum」是一個重要的英文單字,中文常見翻譯包括「動能」「趨勢動力」「勢頭」「推進力」等,我的翻譯比較長:「是不是正處於朝一個目標前進的狀態下」。如果你有 momentum,你士氣高漲,就像球隊可以連續得分,把對手拋開。 做任何事,想完成任何目標,都需要處在 momentum 上,雖可以想成"勢頭上",但"勢頭"會誤解成在正面的事情上,momentum 是"走向",也可能是走在不好的方向上。 有人說:You’re either building momentum or losing it. (你要不在累積動能,就是在失去動能) 如果你沒有處於這種狀態,不進則退,你就等於正在失去 momentum,

AI 指令

如果我成立一份電子報,每天給一個「AI 指令」,你覺得這點子如何? 或是我把「AI 指令」變成我 YouTube 影片的一部分內容,這如何? 不然我每天在 FB 個人或粉絲團上分享一個「AI 指令」,這也不錯吧? AI 超夯,以前 Prompt 被稱為詠唱、咒文、提示詞,說什麼不會下指令就要被淘汰了,工作職位出現「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感覺超神奇、宅中帶威,不懂下指令你就落伍了。所以你很急,訂閱相關大大的電子報、YouTube、FB,看到影片中出現 prompt 你還暫停,用紙筆把指令抄下來。 本文教你一招,半秒鐘讓你學會「如何下指令」,而且永遠有效。

川普的健檢報告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的健檢報告從網路流出,說他身體健康,重要指標都正常,不像 78 歲的老人,在另一篇報導中,這名白宮醫生說:「川普總統認知和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完全適合履行總司令和國家元首的職責。」 我看到這句之後,心中浮起一個念頭:這份報告是真的嗎?還是想給世界傳達什麼訊息? 然後在社群上,很多人又開始蹭,以他的健康大作文章,我在想,如果這份報告是假的呢?那會不會很糗?

巴菲特

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 被稱之「股神」,因為他似乎能"預判"市場,雖然不是 100% 每次都猜對,但在投資市場只要有六七成的勝率就夠了。他的名言是「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在這次川普之亂的全球股災前,他又再一次的"恐懼",換了滿手現金等著"危機"入市。我在想,為何他總是對的,全世界都在哀號虧損時,就他一個人喝著可口可樂笑傲股市,看著他的臉,我有點不爽,他是真的這麼準,還是...

書評《Tiny Experiments》

作者 Anne-Laure Le Cunff 我曾專文介紹過 (連結),是一名神經科學碩士、創業家、前 Google 員工,因為她經營個人品牌滿成功,當她出版個人第一本書後,各界對他的期望很高,包括我也是第一時間"買"來看。只不過我是用"聽"的,因為我在 Audible 有很多免費額度 (Amazon Prime 送的),我就選了這本來聽,這不是一個好選擇。第一,她的母語是法語,發音不完美,我要很專心才聽懂,她說這決定很符合書中說的「個人實驗」。第二,這本書其實沒什麼新意,很多我都知道也做到,對我個人來說,幫助不大。不過對多數人來說,書中的重要觀念還是必須知道:人生寧願做很多不同的小實驗,累積小勝利,也不要盲目的追求大目標,失去自由的把自己逼死。 本文簡單整理幾個重要觀念,

Subscribe to 暢想 2025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 Larson
Subscribe